会计职称考试,重管理轻服务,考试理念有问题

01 从财政与财务的关系看

财政与财会是管理与被管理、服务与被服务关系。

财政部门是财会人员的法定管理者,是财会人员能力与水平的法定鉴定者。

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上下级关系,类似于“父子”关系,是一个利益共同体。

管理者不仅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,要搞好管理,管好财会队伍;

而且应当站在被管理者的立场看问题,要搞好服务,要替被管理对象设身处地地考虑,要维护被管理对象的正当利益,支持、鼓励、保护被管理对象,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。

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价被管理对象的能力和水平,给财会人员一个公道的“身价”。

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结果,没有给财会人员客观公正“标价”,而是有意压低财会人员的身价。

大学毕业、大专毕业生,工作十年多了,应该有会计师职称。

工程专业本科毕业,第二年当助理工程师;第六年当工程师,第十一年当高工,是普遍现象。

财会专业本科毕业,第二年不一定能当助理会计师,第六年很难当会计师,第十一年几乎不可能当高级会计师。

这是财政部门、财会人员的“父母”对“儿女”的能力水平认证。

是权威部门、内行人士给出的结论。

是外行人士、企业单位领导、人事部门给财会人员确定工资待遇、奖金系数的唯一依据。

比如,同一年大学毕业,在一个单位工作的两个同事,一个学工程,一个学财会。

第二年转正后,学工程的同事被评为助理工程师,工资提升;

学会计的同事,因为必须参加初级职称考试,还是拿会计员工资;

第六年,学工程的同事被评为工程师,工资又一次提升;

学财会的同事,因为必须参加中级职称考试,还是拿助理会计师工资;

第十一年,学工程的同事被评为高级工程师,工资再一次提升;

学财会的同事,因为必须参加高级职称考试,还是拿助理会计师或者会计师工资。

从单位角度看,没有初级、中级、高级职称,就不能拿相应的工资。

给初级职称的财会人员发会计师工资,给中级职称人员发高级会计师工资,违反纪律,也不公平。

但从能力、水平、工作业绩与给单位的贡献看,财会人员的各项指标并不比工程技术人员差。

这是财会人员的“娘家人”——财政部门,盲目与国际接轨,不考虑中国实际的结果。

财政部门没有意识到,职称是财会人员领工资的凭证,低职称意味着财会人员的能力被人为打折,劳动付出被人为抹杀,劳动报酬被恶意克扣,财会人员成了受剥削、受压迫的一个弱势群体,财会人员成了没有人关系爱护的如同被社会抛弃的人群。

这才是全社会公认财会人员能力差、水平低,没有资格搞监督,没有能力当裁判,不能为单位创造价值的直接证据。

这才是我国绝大多数财会人员“挣着卖白菜的钱,操着卖白粉的心”的根本原因。

这才是“站得住的顶不住,顶得住的站不住”的直接诱因。

02 从“等外会计”占多数的现状看

由于入口把关太严,造成我国在职财会人员超过50%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,总人数超过1200万人。

给全社会一个财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印象。

据财政部资料显示,中国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者近2000万人。

而其中只有814万人具有初级以上职称。

也就是说,大约有1200万在职财会人员,没有会计技术资格,属于“实习会计”,没有“处方权”,是“等外”会计。

而且“等外”人员数量,是“有等级”人数的1.5倍。

这一状况已经持续近30年。

“等外”会计太多!

难怪中国的会计,让大家不放心、不满意。

中国有近60%的会计,属于低水平的“等外”会计。

“持C照驾B照车”“持C照B照驾A照车”现象很普遍。

财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,中国的国家、地区、行业、单位的财产安全与保值增值,让人有点不放心。

03 从低水平“等内会计”占多数看

由于考试太严,得到认证,属于中高级水平者不足三成。

在有“等级”的财会队伍中,低等级者占70%以上。

等于宣告:中国财会人员,基本属于业务素质不高的人群。

我国高级财会人员数量,仅占有职称者的2.2%,中级财会人员占26.6%,中高级合计占28.8%,不足三成。

说明中国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的财会人员,整体水平很差,超过70%都是初级水平。

初级人才怎么能干出中高级的事呢?

怎么能让领导重用、职工服气呢?

怎么可以享受中高级水平的工资待遇呢?

怎么适应中国经济由粗放型向精细型、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要求呢?

财政部门使用了不当的考试评价方法,导致财会队伍专业技术水平认定出现了严重问题。

财政评价方法不当,吃亏受罪的是财会人员。

这不是服务,应该叫刁难!

04 从单位领导对财会人员的需求意愿看

财会人员能力不强、水平不高。

这是外行领导排挤财会人员的最好借口。

多数单位领导认为,财会人员对单位没有贡献,能少配就少配。

既然能力不足,水平不高,用处不大,就是单位的负担。

那么,单位裁减财会人员,减轻负担,就合情合理。

压低职称,等于降低待遇,等于让被管理对象没有地位,面临裁减的风险。

这不是服务,而是坑害财会人员。

05 从人们从事财会职业的意愿与财会人员的供给看

由于各单位都看不起财会人员,所以财会人员地位低,待遇差。

由于地位低、待遇差,人们不愿意从事财会职业,造成中国财会队伍实有人数,远远低于应有人数。

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:截至2018年年底,我国中小企业数已经超过3000万家。

中国有事业单位140万个,有站股级以上行政单位超过100万个。

《会计法》第三十七条规定:每个单位的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。

也就是说,每个单位至少应当设置会计机构负责人兼稽核、会计、出纳三个岗位。

假设中国3000万家中小企业中,有三分之二的企业,通过代理记账方式核算,没有自己的财会人员。

有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,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会计。

那么,设置财会部门的中小企业,应当为1000万家,财会人员至少应当有3000万人。

我国大中型企业、事业单位、行政机关,总数应当超过500万家。

中国的会计核算单位,至少应当在1500万个以上。

中国财会人员的数量,至少应该有4500万人。

笔者工作过四个单位,每个单位的财会人员都不足。

其中陕西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财务部编制8人。

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办审计后指出,你们这么大的业务量,财务部至少应当配备20人。

下属分公司计财科编制6人,基本上都没有按编制配齐,还有不少是非财会专业人员。

分公司下属的管理所、服务区财务股,都是两名财会人员。

集团财会人员总量缺口近三分之一。

如果剔除非财会专业人员、没有会计证人员,财会人员数量缺口比例应该超过了一半。

陕西交通行业其他单位的情况,也是如此。

陕西其他行业,与此类似。

全国各行各业,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财会人员不足问题。

财会人员数量不足,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,工作质量肯定不高。

工作质量不高,本质原因是人数不够。

但外行人士却认为,是财会人员能力不行。

将单位配备财会人员数量不足的责任,变成了财会人员素质不高的责任。

单位将没有管理好财务的责任,顺利“甩锅”给财会人员。

让财会人员因职称问题、缺员问题、没有足够权力问题等外部原因,再一次遭受来自单位的打击。

这都是托财政部门之福!

改革现行会计职称考试制度,刻不容缓!

返回
顶部